“千人百村”实践行 | 北方工大学子赴平谷太务村:青春赋能乡村,统计擘画振兴
为深入落实北京市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任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一体化发展,发挥高校人才和资源集聚优势,深化高校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让广大青年学生在乡村“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积极响应“青才汇平谷 一起高大尚”首都高校“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平野拾光记”实践团队赴夏各庄镇南太务村和魏太务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调研实践工作。

集中研讨,凝聚共识
太务之行今伊始,青春之声拓新章。7月7日,来自北方工业大学理学院的3名统计学专业与2名数学专业同学组成的“平野拾光记”实践队,在夏各庄镇南太务村与魏太务村驻地召开首次研讨会。队员们深入研读“千人百村”实践目标,充分了解南太务村与魏太务村的村情村况,结合专业特长,拟定双村调研方向。在南太务村,实践队将聚焦非遗漏粉传承与党建赋能,运用统计学方法优化产品推广。在魏太务村:探索农业振兴路径,开设“乡村知识小课堂”普及现代技能。实践队将以数据为笔,以田野为纸,誓将青春智慧写入乡村振兴蓝图。

党建领航,非遗共兴
党建赋能非遗传承,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7月8日,南太务村两委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一行,并展开深度座谈。村党支部委员靳来珠详细介绍“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创新模式,强调党建引领对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村委李宝军讲述漏粉技艺百年历史,期待实践团队用青年视角为传统工艺注入新活力。村委见国生和王国荣针对村内统计站点数据记录、管理以及村干部和村民对现代统计技术等方面的难题,期待实践团队能开展统计知识培训,帮村里建立简单的数据分析系统,让我们的工作更“智慧”。

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冬伟寄语实践队,希望大学生党员能和我们一起探索“党建+非遗”的新路径,把党的政策用年轻人的方式讲给乡亲们听!。“你们懂数据、会传播,能不能帮我们把漏粉的故事‘算’得更精准、‘讲’得更远?”他笑着向队员们抛出课题。

转战魏太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副站长于清川阐释村名“太务”的太平寓意,并介绍村里三支志愿服务队如何推动乡村治理的服务模式。他呼吁实践队:“村里的老人孩子都盼着你们来!用你们的数学头脑,帮我们算清生态账、文化账,让太务的‘太平’更实实在在!”

步履丈量,谋定四策
步履丈量启新程,智慧赋能谱华章。7月9日至11日,实践团采用“三步走”工作法全面摸清两村发展现状:第一步开展“地毯式”走访,队员们分组走进南太务村16个网格和魏太务村6个网格,与43户村民面对面交流;第二步组织“沉浸式”体验,实践队参与农田劳作等生产活动,切身感受乡村发展脉搏;第三步进行“解剖式”座谈,先后与两村“两委”班子开展专题讨论,收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具体诉求。这种“脚沾泥土、耳听民声”的调研方式,让队员们不仅掌握了人口结构、产业分布等基础数据,更深刻理解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北方工业大学“平野拾光记”实践团将在太务这片红土地上扎实四大行动计划:1. 村情调研与党建赋能;2. 非遗传承与时代共新;3.乡村振兴与人才培育;4. 乡村治理与校地协同。接下来,实践团将扎实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让一瓢非遗富了一方百姓,让一群青年兴了一片沃土,让“行走的思政课”走的更深更实,为建设“高大尚”平谷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