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成都都市圈建设五周年:从“能办”到“好办易办” 千万人同城梦圆“幸福圈”

时间:

封面新闻记者 杨霁月

在成都工作的资阳市民张明,傍晚下班后从容踏上成资S3线市域铁路。列车飞驰,仅约半小时,他便从成都福田站抵达资阳北站的家门口。这条连接两城的轨道动脉,已成为他每日的通勤路。“以前跨城上下班想都不敢想,如今真成了日常。”7月,张明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笑着说道。这飞驰的车轮,恰是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成资线开通

2020年7月22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五年来,成德眉资四市加速融合,交通服务、教育共享、文旅体育、医疗健康、就业社保等领域的便民利企服务,正悄然跨越“能办”门槛,向着“好办”“易办”全面升级,都市圈内千万居民的生活边界正被温柔重塑。

四川省推进成徳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

交通先行:

织密“1小时通勤网”

都市圈变“通勤圈”

交通网络的物理连接是同城化最基础、最直观的支撑,是打破空间壁垒的“先行官”。曾几何时,“1小时通勤圈”还只是规划图纸上的愿景。如今,它以呼啸的列车和飞驰的车轮为笔,在成德眉资的大地上绘就现实。答案的核心,在于一张以成都为中心的多层次、高密度、公交化运营的轨道交通网络。

资阳临空站

成都铁路枢纽环线如同都市圈强劲的内核引擎,高效集散着核心区的人流;而成都外环铁路则如一条即将合拢的“金腰带”,前瞻性地串联起外围城市组团和重要节点,为未来大都市圈的筋骨奠定基础。三条市域(郊)铁路如同三条奔腾的动脉,直插都市圈腹地。成资S3线已率先开通,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而成眉S5线、成德S11线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力把“双城记”谱写成“同城曲”。

这“两环三射”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正深度融入“四网融合”,即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解决不同层级交通需求的无缝衔接。清晨,赶着上班的人们不再焦虑于“赶不上车就必定迟到”,越织越密的路网不仅完成通勤的“最后一公里”,还有“一码通行”打破支付壁垒。“1小时通勤圈”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成为了千万居民日常生活的真实体验。

天府通

教育共享:

打破资源壁垒

优质教育“跨城享”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的希望与未来,是同城化发展中最为牵动人心的领域之一。过去,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于中心城市。如今,成都顶尖中小学的“金字招牌”正跨越城市边界,焕发新的生机。

成都优质中小学通过领办、托管、结对帮扶等形式,深度参与德眉资学校发展,将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下沉。记者了解到,2024年成德眉资优质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已增至336对,高三“二诊”同步监测实现四市全覆盖。今年将持续拓展智慧教育,推动更多薄弱、农村学校加入四川云教主播学校联盟。

“以前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可能意味着举家搬迁到成都。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成都名校带来的资源和理念,省心多了。”一位德阳家长道出了许多都市圈家庭的心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城流动与便捷共享,正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无数家庭的轨迹。

文旅体育:

乐游“同城待遇”

文体生活“无边界”

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同城化的重要维度,四市文旅资源各有特色,包括古蜀文明、东坡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成德眉资四市文旅部门联动文旅资源,打造都市圈精品旅游线路,共同促进成都都市圈文旅消费。

当前,开行“大运号”成都都市圈旅游主题列车,覆盖客流量20万余人次;开通涵盖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三星堆博物馆的都市圈景区直通车10条,累计输送游客30万余人次。今年3月,“成德眉资”八人制足球邀请赛举行,历时64天的体育赛事不仅成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纽带,更是成德眉资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的加速度。

熊猫专列·什邡号

文旅体育的同城化,本质是生活半径的解放与文化认同的共建。当资阳游客早赏草堂梅花、午攀西岭雪山时,都市圈不再仅是地理概念,更成为情感共同体。

各地文旅集团联动协作,推出包含都市圈城市60余家优质旅游资源在内的旅游年卡,提供一年多次等都市圈城市旅游优惠。

医卫协同:

健康“互联互通”

看病就医“少跑腿”

构建便捷舒适的都市圈“生活圈”,健康保障是基石。曾几何时,对于德阳、眉山、资阳的居民来说,去成都看大病、找名医,意味着天不亮就出发、排队挂号、异地报销繁琐,一趟下来身心俱疲。如今,随着成德眉资医疗健康同城化的深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正跨越城市界限。

“以前听到是大病,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去成都华西!’挂号难、路途远、住宿贵,家里人跟着遭罪。”资阳市民刘阿姨回忆起几年前老伴心脏手术的经历,依然心有余悸。转折发生在资阳市中心医院被华西医院领办之后。“真没想到,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让华西专家看病!”通过重症管理系统,资阳市中心医院疑难危重症病人可及时提请华西专家会诊、查房,对不能诊治的疑难危重症病人及时转诊协同治疗。“有了这样的保障,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刘阿姨感慨道。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天府医院

重复检查、来回奔波,也曾是跨城就医患者的一大痛点。为促进成都都市圈医疗卫生健康同城化发展,2021年,成德眉资四市签订《成德眉资区域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合作协议》,明确25家机构互认、74个项目互认和400余名区域医疗专家共享。目前,成德眉资四市已将互认机构扩展至154家,互认项目扩展至222项。

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如果说医疗资源的互通是“硬件”,那么医保服务的同城化则是打通便捷就医的“最后一公里”软件。随着2022年,四市开通“国家医保App”异地就医自助备案,真正实现四市异地就医服务“就近办”“门口办”的零距离服务。截至2024年12月,成德眉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药机构开通2.49万余家。2024年成德眉资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744.39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达29.34亿元。

从“能办”到“好办易办”

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正加速崛起

从交通动脉的互联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文旅体活动的共融到健康服务的互认,成德眉资同城化正从宏伟蓝图变为千家万户触手可及的现实便利。

每一项“好办易办”服务的背后,是四市打破行政藩篱、深化协同创新的决心与智慧。它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让资源活起来,让服务暖起来。四市间日均人员流动量已突破68万人次,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正加速崛起。

成都都市圈的同城化实践,不仅是为区域内居民打造更高品质生活的民生工程,更是探索中国现代化城市群发展路径的重要实践。五年发展,跨区域办事从“能办”的起点,稳步迈向“好办”“易办”的新境界,这不仅是一个都市圈的成熟,更是一种以人为本、协同发展理念的胜利。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技术的赋能,成德眉资四市将继续携手,让“同城化”的暖流,浸润都市圈每一寸土地,惠及每一位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