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

西南联大校门。资料图片
■弦歌 回望抗战烽火中的大学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
烽火弦歌
62个站点、464公里、172个隧道、186座桥,这是如今滇越铁路的刻度,也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唐倩用脚步测绘的轨迹。
今年,她以两个月的田野调查深入滇越铁路沿线,追寻80多年前那批特殊乘客的踪迹:1938年,部分北大师生正是经由这条“抗战输血管”辗转入滇,汇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血脉。
烽火之中,这所临时组建的大学守护着华夏学术的星火,在茅屋铁皮之下,以刚毅坚卓的精神铸就中国教育史上不朽的丰碑。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为什么我们还在追寻西南联大的脉络?又该如何将其精神注入当代求索的步伐?
行中悟
站在滇越铁路碧色寨站的铁轨旁,唐倩仿佛看见了当年北大师生入滇的画面。
“七七事变”后,地处北平城内的北大最早被日军占领,北大红楼一度成了敌寇的宪兵队队部,地下室变为囚禁爱国志士的地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南迁,在云南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投笔从戎,还是治学报国,对当时的师生而言,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在西南联大校史中,有过3次较大规模的参军活动。面对争先恐后要求参军的学子,西南联大支持学生的爱国热情,但更认为日后中国建设需要专业人才。最终,820名学生决定随学校分三路入滇,其中约300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步行1300余公里,栉风沐雨抵达昆明。
他们一路上瞻仰古迹、浏览名胜,观赏山川、访问村寨,采集标本、收集民歌。这一壮举,既让学生经受了体力和意志的双重磨炼,也取得了地质考察、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80年来,北大始终赓续西南联大精神。学校开设相关展览,让观众通过电子屏幕体验西南联大生活;组织西南联大校友口述历史,再现影像记忆。众多师生、实践团先后前往西南联大旧址,重温峥嵘岁月。
求学志
去年暑假,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行走的人”调研团队前往云南开展社会实践。20余名师生通过重访西南联大旧址、重走滇越铁路,深入触摸并重新挖掘历史。
西南联大的校史,是3所顶尖高校以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合作办学的传奇史。
承袭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精神,在西南联大,不同学术主张的专家均无向隅的寂寞,同一门课往往由多位教授共同讲授。许渊冲校友回忆,光是大一必修的英文课,就同时由钱锺书、潘家洵、柳无忌等诸多名家任教。
开学之初,各学系的课程表就公布在土墙上。西南联大继承战前北大的传统,也向社会开放,社会青年来校听课者不少。
原本的“北大旁听生”沈从文,在此时受聘担任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副教授。每次上课,沈从文总是把仔细批改过的习作和特意寻来的书籍交给学生。汪曾祺校友回忆,多数同学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而“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
尽管西南联大处在强敌入侵、风雨如晦的艰苦环境中,但它仍以上下求索的学风,为国家锻造出大批建设人才与科研中坚。
“山河沦落处,群星闪耀时。”当年热映的纪录电影《九零后》用这样一句话凝练主旨。影片中,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国宝级大师出镜亮相,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西南联大学子。导演徐蓓动情地说:“影片想要回答一个问题:如此残酷的战乱背景下,这样的教育奇迹,是怎么发生在西南联大的?”
80年来,三校的心手依然紧紧相连。今年5月20日,上海大学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校史馆、南开大学博物馆共同承办的“斯文在兹:西南联大学人墨迹展”开幕,带领观众一窥西南联大学人的精神风骨。
爱国情
行走在西南联大旧址,“西南联大存在于天地之间”这句话,引起了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师曾志的思考:“我们研究西南联大的‘道说’,这一路上发生的故事都会成为调研团成员的文化养分。”
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在昆明正式开课。仅4个月后,昆明发布第一次空袭警报。此后,敌机频繁出动,“跑空袭”成了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常事。
一次轰炸中,生物学系办公室和实验室被炸塌两幢,系主任张景钺率领师生蹲在地上,从一片瓦砾废墟中捡回一片片盖玻片和其他设备用品。“这情景虽已过去50年,仍历历如同昨日。”西南联大校友、后来成为北大生物学系教授的曹宗巽在回忆时写道。
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对国家民族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支撑着西南联大师生对敬业求知的追求。
80年来,西南联大精神历久弥坚。这所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大学,以简陋的物质条件承载了丰饶的精神财富——文明的韧性,无关钟鸣鼎食,唯系真理永存;民族的脊梁,不在广厦万间,而在精神不灭。
“这种‘在绝境中重构教育空间’的奉献令人震撼。”高中时,唐倩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其前身正是西南联大附中。她希望自己能以西南联大师生“扎根云南又放眼天下”的姿态,让历史精神成为自己前行的路标。
(参考资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西南联大》,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7日 第04版
作者:本报记者 杨文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