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性被小客车撞击飞出十余米,交警30字通报按下抢救“加速键”


日前,一名中年女性被小型客车高速撞击,身体被抛飞十余米。
紧急转运伤者途中,宝山交警的预警信息已同步抵达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创伤中心:“伤者成年女性。小型客车高速撞击身体左侧,抛飞着地。重点伤部:躯干、头部”。这份仅30字的通报精准涵盖伤者信息、致伤情况及重要伤部,为后续抢救按下“加速键”。
目前,患者蒋女士已转危为安。
据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创伤中心主任陈爱民介绍,宝山区交警预报与最终诊断高度吻合。经检查,蒋女士存在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血气胸伴多发性肋骨骨折,以及骨盆、骶骨、胫腓骨复合骨折。
“严重创伤救治需争分夺秒,蒋女士属钝性创伤,就是我们常说的内伤,体表伤口无法反映实际伤情,易漏诊且死亡率高。”上海四院医务部部长兼急诊一科主任马林浩说,准确了解事故细节,可显著提升救治成功率。
依托交警提供的预警信息,上海四院创伤中心迅速启动高效救治流程。蒋女士抵达前,抢救室医生已做好初步准备;她进入抢救室后,结合交警展示的包含车速、撞击角度等细节的事故视频,团队快速完成评估、置管、用药等操作,数分钟内多学科会诊人员到位,同步协调手术室、血库等资源。整个救治过程衔接紧密,最终蒋女士顺利完成手术并进入重症监护室。
“医院授权护士预判伤情并提前呼叫资源,而精准启动抢救资源的关键在于120急救人员和交警的专业支持。”上海四院副院长陈舜杰说,交警团队持续主动学习,结合案例与医院讨论致伤机制与伤情的关联,不断提升预报精准度。院前精准预警的交警已成为救治团队的“黄金战友”,为危重患者赢得关键生机。
据悉,宝山、虹口两区交警先后与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展开的警医联动机制已运行一年多,双方遵循国际通行的ATMIST预警原则(年龄、时间、致伤机制、伤部、体征、处置),持续提升“黄金1小时”抢救效率。
目前,虹口区交警支队也在提升致伤机制预报能力,并将同类预警模式推广至全区综合医院创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