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前监利农民冒死营救美国飞虎队队员本尼达 这位飞虎队老兵选择长眠红安

2010年10月,本尼达(前排右一)与家人最后一次来到中国,参观李先念故居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王孝武 周三春 通讯员 胡文慧 吴丹萍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7月26日晚,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成员和美国飞虎队老兵后代来到武汉,他们和美国飞虎队友谊学校师生将访问武汉和红安,续写父辈在湖北结下的深厚情谊。
202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格林和飞虎队老兵莫耶、麦克马伦,希望飞虎队精神能够在两国人民之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这是一场关乎存亡的残酷战斗。
80多年前,美国飞虎队队员为了正义与和平,跨越重洋、驰援中国,携手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生死营救。
81年前,美国飞虎队队员格伦·本尼达的战机被击落,坠降湖北监利,当地百姓不惜代价为英雄疗伤、送英雄归队。
这是一份历经考验的跨国深情。
14年前,格伦·本尼达的部分骨灰留在红安;8年前,监利的三个村合并、更名为飞虎队村。
战火中的同仇敌忾,和平里的往来赓续。“飞虎情谊”在荆楚大地上口口相传,在中美两国人民间代代传承。
飞虎队队员一次次驾机战斗在湖北上空

第14航空队地勤人员在为P-40战斗机出动做准备。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供图)
7月26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云展厅里,一张“鲨鱼头形”的战斗机老照片,引人注目。
照片下方写着:第14航空队地勤人员在为P-40战斗机准备出动做准备。照片上方,是美军空军中将、志愿军援华航空队大队长克莱尔·李·陈纳德的画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战正处于艰难时刻,中日空中实力悬殊。
“当时,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官陈纳德受邀,来到中国组建一支空中力量,对抗日军的空中优势。”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馆长周静介绍,这支最初名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的部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飞虎队”。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队员一次次驾机战斗在湖北的上空。
1943年5月至12月,日军调集了20余万军队、240架飞机和30余艘舰艇,沿长江上游进攻,发起了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
中美空军混合团出动160余架战机对抗日军侵略,利用附近的梁山机场和恩施机场,对日军实施空中攻击。当年5月31日,飞虎队6架战机奉命出击湖北荆门、沙市,执行突袭日军和轰炸日军机场的任务。
陈纳德在回忆录《战士之路》上记述:“他们在云南上空痛击敌机之后,又沿江扫射长江流域的日军,整天不停地战斗。由于第14航空队对湖北的空中支援,日军开始有组织地撤退。我们的‘鲨鱼头’战斗机和肥胖的‘解放者’飞机在空中盘旋,中国军队士气高涨。”
面对日军派出的增援部队,6名飞虎队飞行员全然不顾燃油不足的危险,继续投弹扫射,给日军以重创。返程时,5架飞机因燃油耗尽只得迫降在松滋的一处荒野平地上。
“迫降的5名飞行员随时可能被日军搜捕,游击队员主动寻找救助,最终把他们安全护送回去了。”80岁的易法政将一张父亲易振玉与这5名乔装成农民的飞行员的照片视若珍宝。
他的父亲易振玉曾率领游击队员参与护送,当地流传着救援飞虎队队员的故事。
如今,在易法政的家乡、飞行员迫降的地方——松滋市南海镇厍家咀村,娃娃们还传唱着童谣:“铁鹞子,落河滩,洋大哥,要人搀,走过一村又一寨,中美情谊代代传……”
据统计,飞虎队援华作战期间,2000余名美籍飞虎队队员在战斗中牺牲,200多名遇险队员被中国民众营救,数千名中国人在营救过程中献出了生命。
“从共同抗日反法西斯,到敌后民众舍生忘死相救,再到共同见证胜利的荣光,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与湖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周静说。
飞虎队队员被救地改名飞虎队村

飞虎队村村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孝武 摄)
7月26日,监利市周老嘴镇飞虎队村赤射垸下凤湖畔,蓝色的“美国飞虎队野马战机坠落点”指示牌十分醒目。
1944年5月6日,飞虎队飞行员格伦·本尼达驾驶战机前往汉口参与轰炸日军目标,返航途中被日军击中坠落湖中,他跳伞受伤,后被村民罗必咸、罗福世发现。
“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高鼻梁的外国人挂着一只‘白球’(降落伞)缓缓落到了田里,我的父亲小心翼翼地前去查看。”罗必咸的儿子、69岁的村民罗明昌描述当时的场景。
81年来,营救飞虎队队员本尼达的故事,村民口耳相传、家喻户晓。

村民介绍飞虎队战机坠机地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孝武 摄)
多年以后,本尼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看到村民小心翼翼地朝自己走过来,他赶紧出示随身携带的美国国旗和一张写有“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的“血符”。
当时,每名飞虎队队员都带着“血符”,这是飞虎队队员与中国军民之间的生死契约,一旦发现有落难的美军飞行员,大家会不惜代价,全力救助。
“他的腿受伤了,村民用担架将本尼达转移到周老嘴镇处理腿伤,在那里,驻扎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罗明昌说。
治疗腿伤后,游击队决定把本尼达送到新四军第五师师部。整整23天,70多人接力步行400多公里,穿过大片日军控制区,终于将本尼达安全送到新四军第五师师部驻地——大悟县白果树湾。
这段经历给本尼达留下了难忘的中国情结。2005年,本尼达携家人重返监利,回到这片令他感念的土地。赤射垸下凤湖里,一个飞机的尾翼被村民从污泥中挖出,本尼达的孙子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扑通”一声跳进湖里,用颤抖的双手抚摸飞机残骸。
“听说本尼达回来了,村民们纷纷赶来,82岁的本尼达被村民用竹躺椅抬到了当年获救的现场。”罗明昌回忆说。
“中美军人和两国人民在二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换来今天的和平,中美两国人民友谊深厚,应世代珍惜。”本尼达特地准备了有飞虎队标志的棒球帽赠送给村民。
2017年9月14日,为纪念这次跨越国界的救援,监利市周老嘴镇原罗家村、长河村、七台村合并更名为飞虎队村。飞虎队村党支部书记裴再富说:“村里计划修建一座纪念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每年数十万人参观红安本尼达墓

7月26日,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内,讲解员正在讲解李先念与本尼达的故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三春 摄)
大暑时节,李先念故居纪念园迎来不少参观者。一座汉白玉墓碑镌刻成云朵的形状,飞虎队队员格伦·本尼达的部分骨灰安放在此。
本尼达墓园内,展示着“飞虎队”飞机模型,刻写着本尼达当年在湖北获救后转移的经历、线路图等。纪念园播放的纪录片《飞虎情缘》,再现了本尼达和湖北人民的情谊。
当年,监利人民将本尼达送到新四军第五师师部后,本尼达获得悉心照料,也与时任师长李先念结下深厚的友谊。
本尼达离开五师前,李先念送给他一把缴获的日军手枪和一张自己的照片作为留念。
1944年9月,本尼达回到美国。这段在湖北重生的经历与中国人民给予他的关爱一起深藏进他的心里。

位于李先念故居纪念园内的本尼达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三春 摄)
本尼达念念不忘中国军民救命之恩,先后携家人于2002年、2005年、2010年三次来到中国,其中两次到湖北重访故地表达谢意。
“他一遍遍重复着,中国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李先念侄孙、纪念园退休人员陈春华曾两次接待来访的本尼达一家。
陈春华介绍,本尼达将当年李师长赠送给他的那把手枪回赠给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作为永久收藏。他先后带来了全家三代共十位家庭成员,瞻仰故居纪念园,看望救助过他的监利农民,表示要让本尼达家族与中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
2010年10月23日,最后一次从中国返美不久,本尼达与世长辞。次年5月11日,遵照他的遗愿,本尼达的夫人携两个儿子来到红安,将本尼达的部分骨灰永久安放在李先念故居纪念园。
陈春华介绍,近年来,本尼达家人,李先念女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李小林,美国陈纳德航空军事博物馆代表等多名亲属和中外友人前来参观、祭扫本尼达墓,聆听他与李先念主席、与中国的故事。纪念园每年接待90多万人次,本尼达的故事是重要的讲解内容。
英雄长眠英雄之地。今天,这段见证中美友谊的佳话还在荆楚大地流传和续写,飞虎队精神将一代代传承下去。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