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顶山鲁山县历史传说故事集锦
#河南##相会河南##平顶山头条##平顶山鲁山##鲁山县##去看更大的鲁山#
为您说说鲁山大地上的那些老辈人传下来的故事。咱们就泡壶茶,慢慢聊:
在咱平顶山鲁山县辛集乡的孙义村后头,有座鲁峰山。拨开山北坡的酸枣棵子,能看到一个石洞,洞口不大,里头却别有天地。老辈人都叫它“牛郎洞”。洞口对着山下,不远处还有个水潭子,水清得见底,叫“九女潭”。这地方可大有来头,连明朝嘉靖年间修的老县志上都白纸黑字写着呢:“鲁峰山在县东十八里,山阴有洞曰牛郎。”
清朝的县志也记着:“九女潭在鲁峰山南麓。” 说的是啥?就是那牛郎织女的故事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了。相传啊,早年间有个苦命孩子叫牛郎,爹娘没了,跟着哥嫂过活,嫂子刻薄,分家时就给了他头老牛。他就牵着这老牛,住进了这山洞里。老牛通灵性,告诉他天上有九个仙女会来潭里洗澡,让他藏起其中最小那仙女的衣裳……后来的事,您也猜着了,牛郎娶了织女,男耕女织,还生了一双儿女。
可惜好景不长,王母娘娘知道了,硬生生把织女抓回了天上。牛郎情急之下披上老牛死后留下的牛皮,挑起儿女就追!眼看要追上了,王母拔下金簪往身后一划,哗啦啦,一条天河横在了中间…… 好在喜鹊们心善,每年七月七搭成鹊桥,让这对苦命的夫妻能见上一面。如今,这“七夕”在咱鲁山可是个大日子,被省里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孙义村的老少爷们,心里都记着这个根儿。
往张良镇北边走走,有座山叫姜道山,山势挺陡,石头层层叠叠的,是那种硬邦邦的石英岩。这山名儿咋来的?老话讲,当年真武大帝云游四方,看中了这块地方,觉得风水不错,想在这立个道场。可左看右看,又嫌这山不够高、不够气派。他就动了心思,想趁着夜深人静施法让山长高点。
结果呢,法还没施完,村里一个刚生完孩子的妇人半夜起来,迷迷糊糊瞅见山影在动,吓得大喊一声:“哎呀!山飞起来了!” 这一嗓子破了真武的法术,山也不长了。真武一看此地无缘,叹口气,转身去了湖北武当山。
这山呢,就落了个“姜道”的名儿,意思是“刚到了,又没成”,透着点遗憾。您看山顶上,还留有点古庙的痕迹呢。
马楼乡虎营村东边,有一片芦苇荡子夹杂着水洼的地方,叫滉潭沟。
这地方看着不大,水面浅浅的,可底下的淤泥又细又软,人要是站上去,能陷到大腿根儿。老辈人说,这是有缘故的。
传说是东海里的一只大神龟,有回赴蟠桃会,偷偷藏了些仙酒琼浆,会后邀了一帮神仙好友,跑到这鲁山地面来接着喝。推杯换盏,喝得是酩酊大醉。结果,天快亮了,神龟醉得忘了时辰,也忘了形,就在这沟里趴着不动了,慢慢地,身子化成了东边那座小山包,神似一只趴着的乌龟,它带来的那些仙酒呢,就洒落成了这片深不见底的泥淖子——滉潭。您看那山形,是不是像极了乌龟的头、脖子、爪子?村里老人说,那乌龟尾巴,就甩在滉潭里呢。
熊背乡这名字,听着就带着点古早味儿。翻开元朝至治年间留下的《鲁山县记》,上头清清楚楚写着呢:“重备里,今熊背。” “重备”是咋变成“熊背”的?
故事有两个说法。一说跟那有名的王莽撵刘秀有关。说是刘秀逃难跑到这地界,马鞍子突然坏了,掉了下来,他赶紧停下重新备好鞍子,这地方就叫了“重备”。口口相传,日子久了,音儿就转了,变成了“熊背”。
还有一种更玄乎点的说法,讲的是王母娘娘万花园里有对熊精,一黑一棕,偷偷相好,被一只白熊告了状。王母大怒,把它们贬下凡间,落在这伏牛山成了两座山,永远隔河相望,那河就是它们眼泪流成的。当然,这后头这个,听着就像神话故事了,县志上可没记。
辛集乡还有座露峰山,不高,三百来米,但山形很特别,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只展开了一边翅膀,另一边收着。传说这只凤凰大有来头,是《封神演义》里被二郎神杨戬射伤的那只神鸟,落在这里化成了山。半山腰上,以前有座石头亭子,叫“增寿亭”。为啥叫这名?
说是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在这山上遇到神仙,跪着求神仙给他增寿。神仙问他:“想增多少年?” 年轻人答:“增到九十九吧!” 后来这亭子就成了人们重阳登高祈求健康长寿的地方。可惜老亭子早塌了,现在只剩下些残碑断石,躺在县里的文管所里,诉说着过去。
尧山,也就是过去叫石人山的那片大山,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了古名“尧山”。
这里的山石特别奇崛,像“将军峰”那样雄伟挺拔的巨石,地质学家们看过了,说是亿万年前燕山造山运动时形成的花岗岩。但在老辈人的故事里,这些奇石可不简单,它们被看作是远古一场惊天动地大战的遗迹。
传说王母娘娘的坐骑白牛犯了天条,逃到尧山。玉帝派二郎神带着天兵天将来捉拿。仗打得昏天黑地,连女娲娘娘补天剩下的一块五彩石都化成了石人跑来助阵……结果鸡一叫,天亮了,所有的一切,神仙也好,天兵天将也好,白牛石人也罢,统统化成了这连绵八百里的伏牛山石头。
您看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老人们都能给你讲出个名堂:这是白牛城,那是蛤蟆石,那个像轿子似的叫王母轿……
有个村子叫朱家坟村。翻开明朝万历年间修的《鲁山县志》,在“选举”那一卷里,清清楚楚记着两笔:嘉靖四十年(1561年),朱家坟村的朱尧封考中了武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同村的朱舜臣考中了秀才(是秀才,不是状元)。
这在当时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围绕着这朱家坟,也流传着一个关于风水的故事。
说明代村里有个姓朱的大户人家,救活了一个姓单的风水先生。单先生为报恩,就指点朱家一块叫“乌鸦白颈”的风水宝地安葬先人。结果下葬那天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坟头自己就堆成了大冢,单先生却因为泄露天机而瞎了眼。
后来朱家果然出了人才,朱尧封、朱舜臣先后中举,应了“要出贵人”的话。朱家也守信用,一直奉养着瞎眼的单先生直到终老。当然,这风水故事听着神奇,县志上只记了实实在在的科举功名,朱家坟村的名字和那两位朱氏先贤的名字,倒是真真切切留在了历史里。
写在最后:
牛郎洞的烟火,姜道山的遗憾,滉潭沟的醉意,熊背乡的古早,露峰山的仙气,尧山石头的传说,朱家坟的功名……这些老辈人嘴里传下来的故事,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神话,它们就长在咱这方水土里,刻在县志碑文上,融在“七夕”这样的老规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