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戏“摘梅记”:看“村头耍水袖的小姑娘”如何变“梅花”?
来源:【新黄河】
新黄河记者:石晓丹
镁光灯下,水袖卷起六百年风烟。
日前,在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竞演舞台上,山东“90后”柳子戏演员尹春媛以《柳子戏折子戏专场》完成戏曲界的“三项全能”——2小时内跨越三个行当、三种人生,让深闺情思与铁甲寒光在方寸戏台交替流转,为山东摘回第23朵“梅花”,也为柳子戏这一已经600岁的地方稀有剧种摘回第二朵“梅花”。
5月24日,新黄河记者在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采访了载誉归来的尹春媛,听她分享“摘梅”背后的故事。

文武兼备,一人横跨三行当
“她扮相秀美,嗓音圆润,文武兼备,在《柳子戏折子戏专场》中,无论是古代仕女、风尘女子还是巾帼英雄,她都能以细腻的表演,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从刀马旦到青衣、闺门旦,她不断突破行当界限,用精湛的技艺和真挚的情感,为六百年的柳子戏注入时代新声。”
——这是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写给尹春媛的颁奖词。

尹春媛的“竞梅”演出,是一场不给自己设限的“大戏”。
《柳子戏折子戏专场》共包括三出剧目:传统剧目《玩会跳船》、新编剧《老青天》和新编历史剧《巾帼雄风》,三折戏,三种人物风格,横跨闺门旦、花旦、刀马旦三个行当。
《玩会跳船》是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看家戏,也是尹春媛学会的第一出传统经典文戏。在剧中,她扮演的大家闺秀白月娟,端庄之外,又比杜丽娘多了一份聪慧机智,对演员的人物塑造和舞台表现能力要求极高。

《老青天》中,尹春媛扮演的是风尘女子王粉莲,俏丽灵动,花旦中带有彩旦的成分。“一开始我很没有信心胜任,如今却是演得最畅快的一出戏。”凭借这一角色,尹春媛摘得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

《巾帼雄风》是典型的刀马旦戏,剧中的扎大靠的樊梨花,英姿飒爽。不过,这也是一出让尹春媛“又爱又怕”的戏,2013年,也是在这部戏中,原本还是“刀马旦”的尹春媛不慎韧带重度撕伤,武戏生涯就此结束,至今10余年,再没演过。
“从开场到落幕,2个多小时,我几乎一直在台上,抢妆都是争分夺秒的。”尹春媛说,相比整出大戏,折子戏专场更考验演员的体力、耐力和全面性,也需要演员能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入戏出戏,塑造出不同的人物个性。这不仅是换装秀,更是灵魂的穿越。
但几经考虑,尹春媛还是决定用这样一场“戏曲马拉松式”的自我挑战,将自己的所学所练呈现给观众,将600年柳子戏的鲜活与精气神儿呈现给观众。
魔鬼训练,把一颦一笑做到极致

1990年出生的尹春媛,是本届15位“梅花奖”获得者中唯二的“90后”之一。
被问及获奖秘诀,尹春媛首先感谢的是山东省文旅厅和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无论是厅里还是院团,都在努力给我们年轻人搭建学习成长的平台,让年轻人挑大梁、演大戏,在舞台上不断磨炼自己”。
“从接到终评通知的那天起,全团就像上了发条。”尹春媛说,让她感动的是团里的“一棵菜精神”,从领导到同事,从剧目筛选到流程安排,大家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支持她,“师父更是带着我,从人物出发,一点儿一点儿地练戏,每一个字、每一个唱腔、每一句念白都精益求精,努力把一颦一笑做到极致”。

尹春媛的师父陈媛,是第22届中国戏曲梅花奖的获得者,曾为柳子戏摘得了第一朵“梅花”,时隔10年,尹春媛为这一地方稀有剧种再度摘回第二朵“梅花”。提起自己的这位爱徒,陈媛不吝溢美之词。“都说学艺先做人,她从小踏实勤勉、刻苦用功、尊敬师长,大家都喜欢她,收了这个徒弟我打心底里高兴。”在陈媛眼中,尹春媛不但谦虚好学,还很有灵性,一点就通,“这次复排,我们对她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指导,她在人物塑造上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可以说是化到了人物当中”。
此外,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还邀请已经85岁高龄的老艺术家李文娟对《巾帼英雄》进一步打磨提升。
“李老师几乎每天都到练功房盯着我练功。”为了提升体力,尹春媛也给自己制定了魔鬼训练计划——她从最基础的扎大靠、跑圆场练起,再到勾刀、翻身、下场花,每次连着三遍一气呵成,以让身体适应更高的强度。
梅花奖竞演现场,掌声不断、喝彩不断,当最后一折戏的靠旗扫过台前,这位曾因伤暂别武戏的“刀马旦”,终于在满堂喝彩中超越自我。
让更多人爱上柳子戏,是她接下来的“主角戏”

演出结束后,尹春媛半小时都没走下台来,总有源源不断的戏迷观众前来求合影。
一位年轻的戏迷专程从外地赶来,边拉着尹春媛的手边激动地掉眼泪。她说,4年前在上海曾看过尹春媛的《老青天》,彼时对戏曲还一知半解的她,一下子被圈了粉,这次听闻尹春媛到上海参评梅花奖,如今已去外地工作的她专程赶来加油助威。
这位戏迷不仅给尹春媛带来满满的感动,更有深深的触动。“或许是当下年轻人的人文素养、审美水平越来越高,像柳子戏这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曲种也正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尹春媛说,得努力乘着这股“国潮”的东风,让更多人看到柳子戏的魅力。
实际上,在“让年轻人爱上柳子戏”这件事儿上,尹春媛已经做了很多。一方面,她不断守正创新,让柳子戏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同时又不断拥抱潮流,开抖音、唱戏歌,搭建戏曲与年轻人的“桥引”。
接下来,以“梅花奖”为标杆,尹春媛说,自己将持续创新,持续提升,用新的内容、新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柳子戏、爱上柳子戏,为柳子戏的传承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90年,尹春媛在“戏窝子”山东郓城县尹庄村出生,爷爷、二爷爷、老爷爷都是庄户剧院的戏曲业余爱好者,耳濡目染,幼年的她常常拿着两条毛巾当水袖耍。
10岁,尹春媛已经学会五六段柳子戏,在老爷爷的极力劝说下,考入菏泽艺校柳子班,成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14岁,尹春媛获得第八届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柳子剧团(现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正式成为一名职业柳子戏演员。
23岁,因韧带重度撕伤,原本主攻刀马旦的尹春媛不得已暂别舞台。养伤期间,她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开始从“武戏”向“文戏”转型,主攻青衣、闺门旦。谁承想,当时的一次遗憾竟成就了如今“梅花奖”舞台上的“文武兼备”。
31岁,斩获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配角奖。
35岁,尹春媛终于登上这个中国戏曲人都梦寐以求的“领奖台”,但她却说,这不是终点,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梅香苦寒,戏比天大。回望来时路,从当年“村里拿毛巾当水袖耍的小女孩”到如今年轻的“梅花奖”得主,尹春媛说,人生哪有什么捷径,只有不停地奔跑、不停地攀登、不停地苦练,“干我们这行,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就算一时没有回报,但请相信,只要不停地努力,总会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
(文中配图 均由受访者提供)
实习生:薛雨晴 摄像:徐超 剪辑:徐超 编辑:陈彤彤 校对:高新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