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建好科创中心 打造科创高地——咸宁高新区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时间:

本报记者 谭宏宇 通讯员 罗奇

掌上咸宁报道

8月4日,在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开放运营暨项目招商活动上,随着咸宁高新区与4所高校、5家金融机构以及8家企业合作协议的成功签署,标志着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在咸宁高新区正式投入运营。

今年以来,咸宁高新区以高标准建设咸宁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打造在岸和离岸两大优质科创平台“双轮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区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筑巢引凤:资源聚集激活创新动能

8月5日,记者走进咸宁科技创新中心这座14层的现代化综合体。这座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建筑,科学规划了创新成果展示区、公共服务平台、产研合作专区及科研项目孵化空间等功能分区,为科研团队提供了“拎包入住”式的便利环境。

现场了解到,咸宁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使命,是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供给、企业培育成长、创新要素聚集及市县联动发展,着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

中心一开放,便迎来重量级“智囊团”:依托中国工程院徐卫林院士、中国科学院刘胜院士等科研力量,成功引进武汉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咸宁分院、武汉科技大学咸宁装备制造研究院、武汉纺织大学咸宁研究院、湖北科技学院科创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入驻。

——徐卫林院士团队将纺织材料推向“顶天立地”的新境界——从护航“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的高温密封装置,到闪耀月球的嫦娥系列月面国旗,其前沿成果将为我市发展壮大新材料与高端纺织产业集群注入动力。

——刘胜院士团队则以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原创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为国产芯片装上“中国脊梁”,其成果在中心转化,将成为我市新兴未来产业腾飞的科技引擎。

目前,咸宁高新区引进的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21个教授博士研发团队,跨介质无人机、外骨骼机器人等23个科创项目,旭日蓝天、孚骥电子等54家科创型企业,中交雄安融资租赁、深圳创投集团等10家基金金融机构也同步入驻科创中心。

在咸宁全民健身中心广场前,一个占地约30亩的低空飞行器起降点基本完成场地刷黑等基础建设,可以满足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和飞行测试的需求,后期将建设低空经济飞行服务指挥中心和无人机研学营地等。

咸宁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咸宁高新区正前瞻性布局工业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赛道,积极培育具有突破性的未来产业生态链。

协同攻坚:科研力量释放创新潜能

近日,位于咸宁高新区的湖北世丰新材料有限公司,正一边抓生产一边建项目,生产车间不远处的聚氨酯泡沫材料生产基地和研发办公中心三期项目正抓紧施工。

“带动年新增销售额超5000万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良好的发展态势,得益于该公司联手武汉理工大学,成功攻克医用聚氨酯生物相容性难题,解决了公司产品技术瓶颈,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这是咸宁高新区集结科研力量释放创新潜能的生动案例。近年来,咸宁高新区加速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院所为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着力培育科创梯队,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质效。

咸宁科创中心正式运营后,咸宁高新区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元气森林研究院,共建华中健康饮品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为全市食品饮料企业提供从新品配方研发、中试熟化到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的全链条服务。

依托平台的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咸宁高新区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度“联姻”。目前已建成南玻光电、海威复合材料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0余个,持续向“卡脖子”技术发起攻坚,累计突破32项关键核心技术。

——中科华冶通过链接省内外创新资源,成功开发出国际领先的“超细微自粘性矩形漆包线成型技术”,带动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滴水科技创新研发出全球首款便携式洗车机,实现“一杯水洗一台车”,产品已获得相关行业头部企业青睐,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

截至目前,咸宁高新区在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累计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1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有力助推13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

生态赋能:“创新优势”转为“发展胜势”

8月5日,总规模30亿元的“湖北咸宁高新产业区域母基金”发布。 该基金是《湖北省重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工作方案》印发后成功设立的第一支市级区域母基金。

湖北咸宁高新产业区域母基金将通过“子基金+项目直投”的模式覆盖全市产业领域,预计撬动社会资本形成150亿元的资金规模,为我市的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咸宁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发布的基金将紧密围绕我市“5+5”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投资布局,精准对接符合地方主导产业方向的国内外龙头企业、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以及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助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这仅仅是咸宁高新区优化创新服务供给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咸宁高新区着眼创新所需“阳光、土壤、空气、水分”,重点解决创新研发融资贷款、基金引导、政策支持等问题,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破解融资难:咸宁高新区创新设立全省首个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园区联合贷”,提供单笔最高1000万元无抵押信用贷款,已向穿石智能等7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2400万元。

畅通供应链: 依托高投集团搭建供应链平台,咸宁高新区有效整合产业链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帮助冠佳科技等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和缓解资金压力。

政策再加码:在咸宁市既有支持政策基础上,咸宁高新区进一步“加码”科技创新与人才激励。对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和省级产业领军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300万元的政策支持;对获批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予每家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咸宁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咸宁高新区通过“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改革,组建3个产业园办,打破部门、身份限制,树立“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的鲜明导向。全区超过一半的干部职工下沉产业发展一线,全力投入招商、创新与项目建设。

咸宁科技创新中心的正式运营,是咸宁高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崭新起点。下一步,咸宁高新区将在持续拓展创新平台建设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全力释放科创中心在集聚创新资源、开展技术研发、推动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巨大效能,不断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