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理论调研】让传统节约智慧照亮现代治理之路

时间:

中华文明五千年,“俭以养德”的训诫始终流淌在文化血脉中。《墨子》言“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些穿越时空的智慧,与当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核心要义形成跨时代的呼应。党员干部当以文化自觉引领行动自觉,让节约成为新时代的政治品格。

传统节约观是制度建设的文化根基。儒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伦理,道家“知足不辱”的生命哲学,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节约基因。党政机关推行“光盘行动”,精简会议文件,本质上是对“量入为出”传统智慧的现代化表达。当党员干部从文化认同层面理解节约条例,制度执行就能超越机械遵守,升华为价值追求。

条例实施需要文化赋能。单纯依靠考核问责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北宋司马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示,揭示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机关单位开展节能改造时,若能结合“节用而爱人”的仁政思想阐释政策,用“朱子家训”中“器具质而洁”的标准规范办公采购,制度就能获得更深层的文化支撑。

文化传承贵在创造性转化。古代“惜物”传统体现在修旧利废的工匠精神中,今天则可转化为电子政务的集约化建设。朱柏庐“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格言,与条例中“过紧日子”的要求本质相通,都是对公共资源的敬畏。党员干部要善于将“克勤于邦”的古老箴言,转化为预算精准化、资产共享化等现代治理实践。

新时代新征程上,节约已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政治文明的试金石。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从“谁知盘中餐”中读懂民本思想,在“半丝半缕”里体会执政责任,中华文化的节约智慧就真正活在了新时代的脉搏里。这样的文化自信,必将使反对浪费从制度约束走向价值引领,为清廉政府建设注入更持久的力量。


供稿:神木市委组织部

作者:曹 斌

编辑:许沥心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