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校内培养”向“市场实战”转变

时间: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从“校内培养”向“市场实战”转变

图为安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余威(右一)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安工大供图

“目前学校与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1个,聘任行业导师289人。”近日,安徽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安工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世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安工大通过理论与实践交替、理学与工学交叉、校企导师组联合等培养模式,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

近年来,该校打造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创新“双导师制”,推动硕士研究生培养从“校内培养”向“市场实战”转变,取得了良好效果。

联合设计“双轨课程”

“我们的研究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两张课表,一张是‘材料表面工程’理论课表,另一张是‘半导体前驱体产业化工艺设计’实践课表。”安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万志鑫对记者说。

万志鑫介绍,这套“双轨课程”由学校和合肥安德科铭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德科铭”)共同设计。企业工程师每周固定两天为学生讲授薄膜材料产业化案例,学生则需在企业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课题攻关,学位论文100%来自企业实际项目。

优化薄膜均匀性是安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余威的研究课题。近日,余威正在安德科铭调试第五代前驱体沉积设备。“企业为我们提供了价值千万元的ALD设备用于实验,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余威说,他在安德科铭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很难学到的实践知识。

这种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让校企双方尝到了甜头。“2024年,公司迎来了6名与安工大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6个月课题完成后,有3人选择了留企工作。”安德科铭首席技术官李建恒说,“他们熟悉企业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入职后即可独立承担工艺包开发任务,为企业减轻了人才培养负担。”

学校和企业“两边跑”

5月5日傍晚,安徽省利辛县的安徽徽牛云养殖基地数据中心泛着微光,安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陈子宁面前的三块屏幕同时闪烁。

左侧屏幕上,基地B-17号牛栏的氨气浓度数值与牛只心率健康曲线实时跳动,中央屏幕展示着历经多次迭代的精准饲喂产能预测模型数据,右侧屏幕展示着AI摄像头监测到的生物资产盘点画面。

2021年,针对传统肉牛养殖方式的局限性,安工大校友企业安徽徽牛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着手研发肉牛养殖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

3年来,陈子宁导师——安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吴宣够带领研究生在学校和企业“两边跑”,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问题,推动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肉牛养殖数字化平台正式投用。目前,该平台已全面覆盖利辛县肉牛养殖户与养殖企业,直接和间接创造上百个就业岗位,为当地带来3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参与企业的实际课题,让我对企业需求更清晰了,也提升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陈子宁说,目前她已经收到一家科技企业的录用通知,毕业后即可入职。

扎进车间攻课题

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铜陵有色”)生产车间内,安工大硕士毕业生赵维成正在调试企业自主研发的铜阳极泥富氧超音速熔炼系统。

2022年冬天,赵维成带着导师与铜陵有色联合拟定的课题“基于多金属捕集的铜阳极泥熔炼技术研究”,一头扎进了企业车间,开始了6个月的“沉浸式”科研。他上午跟着师傅记录车间运行参数,下午在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晚上回宿舍啃专业文献。

“没想到毕业论文里的技术原型,真成了车间里的‘量产利器’。”赵维成说。

2018年,安工大和铜陵有色组建“教授+高工”双导师团队,将国家及铜冶金行业关键共性攻关课题拆解为28个学位论文选题,研究成果实现就地转化应用,促进企业增收。

安工大冶金工程学院教授樊友奇说:“我们像‘剥洋葱’一样把行业技术难题转化为人才培养课题。近5年来,30余名研究生深度参与课题攻关,15人毕业后留任企业核心岗位。”

“下一步,安工大将着力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育人新生态,持续深化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立体化合作,真正培养出用人单位用得上、用得好的专业型人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力量。”安工大党委书记陆林表示。(记者 洪敬谱 通讯员 张 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