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方惠评|喊出“荔枝不赶早”,惠州底气从何来?①

时间:

南方惠评|喊出“荔枝不赶早”,惠州的底气从何来?

在农产品的“内卷”战场上,“抢早”似乎一直是制胜法宝,特别在水果圈屡试不爽。

然而,当岭南荔枝季悄然临近,惠州却反向出牌,从容抛出“荔枝不赶早”的宣言——这份淡定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硬核底气?

惠州的这份从容,首先是藏在千年诗韵里的文化自信——

惠州荔枝的文化根系,深扎在1400年前的罗浮山麓。

早在南朝时,高僧竺法真在《登罗浮山疏》中写下“荔枝冬青,夏至日子始熟,六七月可食,甘酸宜人”,便道出了惠州荔枝“夏至成熟”的佳果特征。

北宋文豪苏东坡的到来,则让惠州荔枝完成从山野珍果到文化符号的跃迁。

第一次品尝到惠州荔枝,苏东坡便被其“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的风姿所倾倒。

后来,他一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更是成为惠州荔枝名垂千古的“广告词”。

这之后,惠州荔枝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

比如,明初岭南才子孙蕡的《忆罗浮诗》诗:“罗浮此日南薰转,无数漫山荔子红”,描绘罗浮山夏日荔枝成熟时的壮丽景象;清康熙惠州知府吴骞在《惠阳山水纪胜》中,以“红实累累,灿然锦屏绣障”的视觉冲击,将荔林化作山水长卷中的朱砂点染。

这些文字呈现的不仅是荔枝的甘甜,也让荔枝融入艺术美学,成为惠州文化的鲜活载体。

如今,惠州现存400年以上树龄的荔枝古树有22棵,百年以上古荔枝树超3000棵。今人仍能用舌尖触碰千百年里的诗情雅韵,尝到“苏轼认证”的夏日珍果。

这样的文化底蕴,让惠州荔枝自带独特魅力。但真正支撑起惠州荔枝“不赶早”的,还有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密码。

下期我们接着聊。

文案:南方+记者 乌天宇

制作:南方+记者 王昌辉( 部分素材来源 :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沥林镇政府)

【作者】 乌天宇;王昌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