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退!多地相继公布名单,事关小额贷款→

时间:

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根据央行近日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25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081家,从业人员43129人,贷款余额7365.61亿元。相比2024年年底发布的报告,三项数据均在下降。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已有多地相继公布了清退小贷机构名单。

业内人士认为,从行业角度看,清退不合规机构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提升行业整体形象和公信力,能够促使合规经营的小贷公司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小贷公司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内部治理,增强合规意识,聚焦主业,优化业务模式,以适应监管要求和市场变化。

行业加速洗牌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257家,从业人员44771人,贷款余额7533.25亿元。由此可见,2025年一季度,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减少176家,从业人员减少1642人,贷款余额减少约168亿元。

从地方层面来看,多地陆续清退、注销辖区内不合规小额贷款公司,公告涉及的公司超百家。

近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发布本市“失联”“空壳”小额贷款公司名单(第1批)的公告》,共涉及8家小贷机构。公告明确,纳入“失联”“空壳”名单的小额贷款公司须于公示期内主动申请注销或退出行业。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失联”“空壳”小额贷款公司名单。(图片截自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网站)

此外,4月14日,大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终止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开展互联网小额贷款业务试点的公告》,共涉及3家小额贷款公司;4月3日,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注销部分地方金融组织经营资质的公告》共涉及7家小贷机构;3月,云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失联”“空壳”地方金融组织名单的公示(第一批)》名单包括548家机构,其中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小额贷款公司”的机构共109家。

今年1月6日,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该局开展全省失联、“空壳”地方金融组织排查工作,下发排查摸底文件,并就摸排结果与属地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进行了充分沟通,汇总形成失联、“空壳”地方金融组织名单(第一批)。名单包括82家机构,其中有16家小额贷款公司。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同时在公告中提醒,社会各方应谨慎与“失联”“空壳”等非正常经营小额贷款公司合作或开展业务,切实防范自身利益受到损害。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表示,小贷行业这波“清退潮”其实是大浪淘沙,把那些浑水摸鱼的“空壳”“失联”机构清理出去,让真正合规、有实力的小贷公司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行业生态也会更健康。

监管持续加强

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范围及贷款集中度比例要求,优化单户贷款余额上限标准,突出小额、分散的业务定位。

办法对小额贷款公司信息披露、风险提示、营销宣传、客户信息采集使用等作出规范,并强化对违规和不正当经营行为的负面清单监管。同时,办法规定,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对本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负总责。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终止等重大事项统一由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负责,不得下放。

张雪峰认为,加强监管也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保护借款人的权益,让小额贷款行业能更规范、更可持续地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那些需要资金支持的小微企业和个人。总体而言,行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从长期来看是好事。

“监管部门通过提高准入门槛、限制展业范围、强化穿透式监管等措施加速市场出清。”金融系统业内人士武忠言表示,互联网金融平台凭借技术优势抢占市场,叠加传统银行服务下沉,形成双重挤压效应,区域性小贷公司因资金规模小、场景资源匮乏加速退出。此外,区域资源失衡加速行业分化,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占据40%市场份额,中西部机构则因资源不足集中退出,形成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

武忠言建议,小额贷款行业未来突围需聚焦四大核心路径:通过与银行互补合作,依托本地化场景优势深耕县域细分市场(如农业供应链、社区小微商户),转型为银行获客渠道实现轻资产运营;加速数字化转型,引入智能风控系统和线上化流程提升效率,并与电商、物流平台合作嵌入产业金融闭环;探索垂直领域专业化(如医疗设备租赁、二手车金融)及服务新市民群体的普惠金融创新;强化合规管理,通过ABS融资等多元化渠道降低资金成本,实施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避免陷入高成本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