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联动·黔北“丰”景丨仁怀:秋风染赤高粱红 机械欢歌庆丰收

秋风掠过黔北大地,仁怀市的山岗田野间便涌起了红色的浪潮。36 万亩酒用高粱在秋阳下舒展着饱满的身姿,沉甸甸的穗子把枝头压得低垂,远远望去,如无数条红绸带铺展在起伏的丘陵上。连日来,这片红色的海洋里机器轰鸣,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奏响了一曲丰收的欢歌。
走进长岗镇茅坡村的高粱基地,红彤彤的高粱穗子挤挤挨挨,饱满的籽粒透着玛瑙般的光泽。大型收割机驶过,秸秆轻颤,高粱穗便被“吞”入机身,脱粒后的籽粒顺着管道倾泻而出,留下身后整齐的田垄。农机手朱达宣正稳稳地操控着方向盘,让收割机以每小时 3 到 4 公里的速度顺着垄向行驶。“今年高粱长势比去年好,得慢慢收才能减少掉籽。”他笑着说“我们6台机器一起上,一台一天能收20亩,效率高得很。”

田埂上,村民罗吉英望着忙碌的收割机,笑意爬上眼角。“以前收高粱全靠手,一个人一天顶多割三分地,全村收完得花五千多块工钱。”她算起账来,“现在用机器收,花两千多块一天就能搞定,省时又省钱!” 这变化源于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茅坡村土地宜机化率已达 88%,为规模化种植铺平了道路。
为了让机械效率最大化,茅坡村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我们现在有 11 台收割机、8 台犁土机、6 台烘干机,还有配套设备。” 村党支部书记杨智春指着农机库房说,“只要农户有需求,我们随叫随到,既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又降低了成本。争取 8 月底前把 6000 多亩高粱全收完,确保颗粒归仓。” 今年,茅坡村 380 多户农户种的高粱预计产量达 400 万斤,总产值约 2000 万元,户均能增收 3.6 万元以上,这红高粱成了名副其实的 “金种子”。
目光转向茅坝镇安良村,丰收的景象同样热烈。农机手张义涛驾驶着联合收割机正 “大显身手”,高粱穗被快速卷入,脱粒后的籽粒直落粮仓。“我们这机器抛洒率能控制在 3% 以下,一次性完成采收脱粒,粮仓能存 2000 斤,收 2 亩就卸一次粮。” 张义涛拍着机器骄傲地说。

田边的运粮车旁,村民杨元敏正核对着收成。“今年天气好,一亩能收 700 斤。”她笑得合不拢嘴,“酒厂早签了订单,5.6 元一斤保价收购。我家种了80多亩,有机器收不愁来不及,就专心把高粱种好!”
安良村的高粱地里,“户户参与、人人受益”的图景格外鲜明。全村562户2000多人参与了4110亩高粱订单种植,村党支部书记唐星刚算起丰收账来:“预计产量300万斤,产值1680 万元。我们后续会做好服务,对接好收购企业,让高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放眼整个仁怀市,36万亩高粱采收正有序推进。全市统筹配备了94 台收割机、42台拖拉机、84 台烘干机及 27台轻选机,从田间收割、转运到烘干、精选的全链条机械化体系已然成型。这些现代化农机不仅让采收效率大幅提升,更保障了高粱的品质。

秋风里,收割机的轰鸣声与村民的笑声交织,红高粱在机械臂的轻抚下颗粒归仓。从田垄到仓库,从种植到销售,机械化作业与产业链保障环环相扣,让丰收的喜悦浸润着每一寸土地。在这红色的浪潮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也涌动着黔北大地奔向富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