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骑行男孩之死引发的讨论丨记者手记

2025年4月19日,山东日照,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在万平口海边骑行绿道骑行(新华社/图)
相关报道详见《公路自行车困局:社交新宠为何成了高危游戏?》
自从公路自行车成为一项流行运动,与骑行相关的事故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社交媒体,但真正让骑行安全从圈内话题变成公共议题、受到更广泛关注的,是2024年河北男孩被车碾压事故。
2024年8月11日清晨,一个自行车队在河北保定容城县贾光乡南后台村附近的河堤公路上骑行。该路段是双向双车道,事故发生时还未通车。根据后方骑友记录的视频,车队里一名11岁小男孩对骑在前方的父亲说“慢点儿”,此时记速表上的速度为每小时37公里,但父亲没有停下来。不久后,小男孩突然摔车,身体倒向对向车道,遭遇迎面驶来的汽车。汽车的行驶速度是每小时50公里,从汽车司机姜某的行车记录仪看,姜某有紧急避让的动作,但避让不及,导致男孩死亡。
博主“五行三界之外”觉得男孩摔车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在后方骑友超车时,男孩想变道跟上去,与身旁的自行车发生剐蹭;二是男孩在高速骑行过程中,体力耗尽,对车身的控制力减弱,左右摇摆,剐蹭到其他车辆。他认为,骑行者缺乏骑行安全意识,11岁的孩子还不具备与高速骑行相匹配的控车技术。此外,体力不支、团体跟骑、机动车道骑行都加大了出事故的风险。
也有观点认为不应该苛责男孩的父亲,如果一个父亲不爱孩子,怎么会花时间和精力带他运动?只是很多骑行者自身都没有意识到,骑行——尤其在公共交通环境下骑行——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体育运动。
这起事故另一个核心争议是机动车司机该不该承担责任。事故发生后,经容城县人民检察院批准,容城县公安局对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姜某执行逮捕。许多人为姜某感到不平,姜某的驾驶行为没有不当之处,并且,姜某是他并不富裕的家庭里唯一的经济支柱,他还需照顾患有白血病的妻子,这打破了机动车更加具有风险承担能力的刻板印象。在《道交法》中,即便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通常也要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姜某最终没有被起诉,但机非权责划分的问题还需更充分的讨论。只有在法律规定进一步明确骑行者在道路上的义务和责任时,相关的安全意识和道路习惯才会被逐渐培养起来。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聂阳欣
责编 李屾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