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税务“链式服务”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晨曦初照,三组画面在中山同步上演:满载生猪的运输车穿过夜色驶向港澳,冷链专柜车在深中通道上疾驰,糖心菊舒展花瓣等待进入商超展柜。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食材供应区,中山以“链式思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食品工业转型,税务部门化身“链式服务者”,用政策活水浇灌出从养殖场到百姓餐桌的民生保障链。
退税稳企保供,“老字号”迎新升级
凌晨3时,广东省中山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下称“中山食出公司”)的运输车驶出白石猪场,70头白石龙骏猪经过严格检验后发往港澳。这家成立于1955年的“老字号”,已连续70年为大湾区输送鲜活农产品。
深中通道开通,进一步强化了大湾区‘软联通’,企业订单量迎来猛增,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15.7亿元,石岐鸽年销量也从2023年的140万只跃升至2024年的160万只,中山食出公司总经办副主任何韦思向记者介绍公司畜禽养殖与销售情况。

在中山食出公司产品展厅,总经办副主任何韦思为税务人员介绍公司畜禽养殖与销售情况。
“港澳市场的活猪检验标准严苛,但我们的产品合格率常年保持100%,而品质的关键在于技术和资金双投入。”何韦思介绍道。中山食出公司依托全链条运营体系,实现从养殖到屠宰、运输全程可追溯,并布局21家猪肉专卖店、26家鲜蛋门店及9家“食出鲜风”线下门店,实现同城直送和门店自提等多种渠道送“鲜”上餐桌。
“得益于税务人员的精细辅导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我们有更多的资金探索农业现代化。”中山食出公司财务人员黄燕平向记者说道。2024年公司办理出口退税超1.5亿元,企业利用退税资金升级了猪舍的空气过滤系统,同时白石鸡场应用全自动化直立层叠式笼养设备,实现24小时全自动照明调节和控温通风。如今,白石鸡场存栏能力达25万只,单日产蛋量达19万枚。
税惠助推传统产业“延链”
走进广东民昇食品有限公司(下称“民昇食品”)车间,进口设备正将冷鲜肉加工成即食肉脯等产品。这家从传统肉联厂转型的“新秀”,仅用两年便跻身规上企业,工业产值、批发产值均达到1亿元以上。从单一的“待宰制”肉联厂起步,企业快速成长的秘诀在于将产业链进行延伸。“我们利用掌握的技术拓展食品加工的多项业务,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申请包括发明专利在内的50多项专利。”民昇食品董事长何佩怡介绍道。

民众税务分局税务人员到广东民昇食品有限公司讲解最新税收政策。
“税惠政策是产业链延伸的‘助推器’。”何佩怡算了一笔账:2024年企业全年享受免征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减免税额67万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77万元。企业将资金用于建设智能化冷库和冷链物流系统,转型集肉类预制菜、冷热鲜肉屠宰加工以及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食品集团,2025年一季度增值税销售收入超6000万元,同比增长44.38%。
同样将传统业务延伸产业链,“链”出附加值的还有中山食出公司,依托自营农业基地的优质畜禽原材料,企业将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把“老字号”石岐乳鸽玩出新花样,结合粤菜烹饪配方研发了红烧、盐焗等5种口味石岐鸽预制菜,让远方的餐桌上也能尝到多样、地道的中山味,小乳鸽借着产业链的延伸可以飞得更远。“税务人员暖心高效的服务助力税惠红利及时落袋,省下来的钱让我们敢投入新产品研发。”何韦思说。
菊花“跨界”闯餐桌
在中山市御膳菊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下称“御膳菊公司”)的种植基地内,负责人区娟花女士培育的可食用新品种——糖心菊,可实现四季常开。这种突破传统生长规律的食用菊,凭借清甜口感,已成为盒马鲜生的“爆款”。“菊花刺身沙拉、菊花火锅、菊花炖汤、菊花饺子……多种新式菜品让餐饮店纷纷前来订货。”负责人区娟花说。

御膳菊公司负责人区娟花向税务人员介绍糖心菊如何包装。
随着菊花“跨界”成为餐桌新宠,税务部门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发票需求激增,便立即上门辅导电子发票申领等操作。针对御膳菊公司从小微企业向规模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税务部门主动梳理相关政策,保障企业在产能升级阶段享受税收红利。
“2022年开业至今,我们已享受增值税免税销售额超115万元,增值税减免税额超3万元,省下的钱我们用于扩建100亩新基地。”区娟花透露,随着糖心菊上架全国连锁商超和新种植基地的投产,未来市场需求量还将会进一步提升,糖心菊有望在更广范围内实现“四季有花”。国家税务总局中山市税务局东区税务分局表示,正在为辖区内特色农产品企业定制成长档案,从发票管理到政策匹配提供全周期税务服务。
从冷链锁鲜的“加速度”,到产业链延伸的“深功夫”,再到花卉跨界的“新招式”,中山企业正以“链式思维”为大湾区“菜篮子”抢鲜上新。税务部门通过政策与服务双引擎,既保障了民生供应的“鲜”与“稳”,又激活了产业创新的“新”与“活”,助力“中山味道”从湾区走向全国,为乡村振兴写下“舌尖上”的答卷。
撰文:伍杰 江涵 李健莹 张莹君
【作者】 伍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